作者简介:吴福生,生于1943年11月,1963年3月入伍,1966年4月入党,1968年3月退伍分配到原七二一矿湖港分矿工作。1996年1月调七二一矿党委宣传部任《抚卅铀矿报》编辑并负责对外新闻报道工作,2003年光荣退休。吴福生同志是《游子》报的骨干作者,长于写千字文。
祭思母亲
■作者:吴福生
清明节到了,每当我想起母亲去世时我没能与她见上最后一面,心疼犹如刀绞……
1970年农历正月十一早上八时许,我的母亲突然瘫倒在走廊上,不能起来,把正在“坐月子”的妻子吓坏了,连忙叫我的大哥把母亲抱到屋里去。这时,我的母亲不能说话了,慢慢闭上了眼睛,离开了人世,享年66岁。
那时还没有互联网,没有手机。母亲去世的当天,我的大哥就打来电报告诉我:“母病故速回!”当时,我正在七二一矿湖港分矿上班,当我用颤抖的手接过电报后,悲痛万分,泣不成声。我急忙请好假,收拾东西,赶车回家。由于正逢春运,旅客特别多,那时赣州不通火车,就连客运汽车也很少,买不到汽车票,在路上耽误了三天时间才到家。回到家里,母亲遗体已入棺,没能见上最后一面,我只能以泪洗面,悲痛万分……
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没有上过一天学,一字不识,但她勤劳、善良、朴实。母亲19岁与我父亲结婚,生育4男2女。为了全家的生计,父母亲用他们的双肩扛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。母亲省吃俭用,勤俭持家,平时舍不得买一件新衣,把钱都用在子女身上。每到五月初,就到山上摘杨梅,挑到集市上去卖,买回家里的油盐和我们兄妹几个上学用的学习用品。母亲用宽厚的心呵护我们,我们没有挨过训斥,即使有错,她晓之以理,耐心教育。饭桌上,佳肴永远留给子女,而她,却总是笑着看我们吃……
那时农民就靠种地维持一家的生活。繁重的劳动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,但她却以顽强的意志支撑着。母亲由于过多的下田干活,风湿入骨,开始还只是一点腰酸腿痛,就没有去看,后来病情加重,造成行路艰难腿脚经常疼痛。但是母亲常常不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里,依然那么操心忙碌。母亲心里只牵挂儿女。我参加工作后,有一年回家探亲,临走前,母亲捧出一罐用蜂蜜浸的杨梅干要我带上,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“在单位上要好好工作,不要挂念我,想吃杨梅干就写信回家。”母亲只说了这一句,而我的双眼早已盈满了泪水!
我正是靠着母亲精心呵护和无限关爱,我才有了强健的身体,敏捷的思维。母亲的爱并不自私,自我参加工作后,她最关心的是儿子的工作成绩,在单位的工作表现。多年来,经过自己的努力,我没有让母亲失望的是,我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,捧回了许许多多红彤彤的获奖证书,母亲常常笑口称赞。
风风雨雨中的母亲只经历了短短的66个年华,她的一生谈不上轰轰烈烈,在别人眼里,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。但是,在我的心目中,她是那么伟大,那么不平凡!她的形象光彩照人!
人总有一死,伫立母亲的遗像前,我要轻轻地告诉母亲:家乡有了京九铁路,赣州早已通火车,公路四通八达,交通便捷,我可以来看您了!儿子永远爱自己的母亲,永远怀念自己的母亲,永远记住母亲洒在我人生道路上的泪水和笑声!
九泉之下,让儿子深情地道一声:“母亲安息!”
@原文刊载于《721矿游子》第194期